导语:2019年12月29日,由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临沂市农科院共同主办的第二期“沂蒙乡村振兴大讲堂”在临沂大学成功举办。在此次活动中,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山东省派莒南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秦维强作了“茶溪川田园综合体建设与实践”的报告,从茶溪川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情况、对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乡村振兴模式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下文为秦维强在沂蒙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二期)上的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沂蒙乡村振兴大讲堂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首先向王传喜、黄树田两位乡村振兴领跑人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向大家汇报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茶溪川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情况,二是对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三是乡村振兴模式选择问题。
一、关于茶溪川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成败得失。2018年9月我带领省派莒南县乡村振兴服务队进入洙边镇,根据莒南县委要求,改变第一书记分头包村办法,与所服务21个自然村党支部和县派工作组、镇管区干部成立联合党总支,统一负责茶溪川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工作。一年来,主要做了五项工作:1.制定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理顺生产、生活、生态关系。算好人地钱总体平衡账,坚持“三规”合一、“三生”同步原则,制定了60平方公里田园综合体规划,包括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康养文化产业园和三个农村中心社区、两个美丽乡村,计划建设期5年,总投资202亿元,其中,农业新六产投资60亿元,群众居住安置40亿元,科教文化康养设施建设102亿元。目前,已建成规模化经营茶园2300亩,开工项目9个。2.构建“管委会+企业”的田园综合体管理运营模式,理顺政府、企业、村户关系。由政府有关部门和服务队组成的管委会专职负责政策协调与服务企业,建设企业主导运营的综合体投资运营平台,构建起管理服务与产业运营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3.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职业农民”利益共同体,理顺生产、经营、分配关系。引进工商资本与县国有资产运营中心合资成立茶溪川有限公司,联合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成立农业生产联合社,构建起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利益共同体。4.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理顺资源、资产、资金关系。建立“农户→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和“三权”分置管理机制,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就地入市和点状供地机制,促进农村经济活动契约化、法治化。5.构建县乡村统筹推进机制,理顺城乡工农关系。把乡村振兴纳入城乡融合发展大格局统筹考虑,促进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生活要素向中心社区集中。
二、关于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从一年来驻村蹲点和到省内外考察学习情况看,对当前乡村振兴形势有如下几个直观判断:1.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走进“死胡同”。人均一亩三分地根本不足以支撑农村人口跨过现代化生活门槛,传统的“就农业抓农业”的思路解决不了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农业发展面临新技术革命二三产业效率变革挑战。2.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遇到了要素配置效率“天花板”。人多地少的要素组合人为地限制了先进技术装备设施应用,抑制农业现代化进程。3.“新六产”发展面临多元竞争“分化期”。近年来城乡差别相对比虽然变化不大,但绝对量却不断拉大,在医疗、教育、住房等刚性支出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成倍的放大农村投入的机会成本,降低产业发展竞争力。县城打工每天100元,临沂、潍坊、青岛等地打工200元,基本体现产业结构效率差别。4.农村劳动力、资金被城市虹吸,城市人才、技术、资本下不了乡,碎片化土地、闲置房屋等无效资源就盘不活,小农户难以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5.普惠化农业支持政策带来竞争力下降“副作用”。如:农民把国家专项补贴转嫁到土地流转价格中,提高了土地整合利用成本。当地花生、地瓜、玉米每亩纯收入不过600元,但土地流转价格却抬高到1000元。6.农民转移进城遇到权益差别“断头路”。农民工交不起住房、就学、医疗、养老等巨额费用“投名状”,就只能“早退”回乡,不能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四化”同步发展阶段,农村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化,传统农业社会面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全面重构,农业农村发展成为全社会现代化转型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流程再造必须充分考虑时代变化的需要。一是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需要。二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三是适应农民代际诉求变化的需要。四是适应地理经济版图变化的需要。五是适应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六是适应价值创造方式变化的需要。
人才技术资金等优质生产要素总是从效率低的地方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动。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即便完全消除了二元体制机制障碍,只要改变不了农业农村比较效应低的态势,优质要素就不会自动流向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优质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冲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涌向城市,农村劳动力占比从约70%减少到约30%,农民非农经济收入从约20%提高到约80%。没有人才、技术、资金等外部性输入,单靠政府推动,不可能逆转乡村凋敝的惯性趋势。工业化、城市化前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被虹吸到城市转化为廉价优质的生产要素,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城市二三产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完成了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地产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边际替代过程;而农业却受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等制约不能有效调剂要素余缺,导致自然资源、公共资源和政策资源支撑不足,人才、资金等优质生产要素引不来、留不住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整合农村碎片化资源,创造“双招双引”洼地效应,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这就需要对乡村振兴流程再造:一是再造人力资源配置流程,促进农民就业职业化,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二是再造自然资源配置流程,让闲置资产转化为优质要素。三是再造财政资金配置流程,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城市资本下乡。
三、乡村振兴模式选择的思考。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指示要求,探索了农业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模式,但在复制、推广过程中几乎都会遇到遇到了供应链不畅通、产业链不配套、体制机制不活、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新动能培育不足等困难和问题。个人体会,这些问题背后蕴含着城乡工农之间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生产与生活关系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不论是老典型还是新样板,发展都不可能持续。因此,创新乡村振兴模式,首先要从“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发展大格局中算清人地钱总体平衡账。1.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盘子。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也是劳动力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从当前乡村人力资源结构看,现有种养大户勉强可以培育成为家庭农场,但现有劳动力多数在55岁以上,考虑自然退出,职业农民缺口很大。而农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两新组织人才,几乎全部需要引进。必须制定职业农民大规模培训计划和吸引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回乡创业计划。同时,要大力搭建人才岗位平台,创造留人条件。一个八万人口的中等乡镇,至少需要引进200名专业技术人才回流1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5000名以上职业农民。2.土地资源整合利用平衡盘子。土地高度分散、小农户缺乏信守契约能力是工商企业,城市资本下乡的最大障碍。土地资源整合的能力,决定招商引资的力度。土地规模化流转、成方连片整合利用、合村并居节约宅基地建设用地、土地用途性质变更规划是招商引资计划的基本依据。必须建立全面的土地产权登记账册,完善的土地产权交易制度、确定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为“双招双引”提供明确的制度性供给。3.政策资源杠杆撬动盘子。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和涉农政策财政资金是双招双引的重要杠杆。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的做盆景、堆假山项目缺乏市场活力,可持续、可推广性很差。涉农资金切块使用之后,要预防财政直接投资和企业套取国家扶持资金行为,除改善民生资金外,每年应拿出相当比例用于财政奖补、先建后补、建立引导基金等途径,扩大投资乘数和使用效益。每个县可拿出1亿元设立引导基金或者贴息贷款,至少可通过招商引资撬动10亿元的乡村振兴投入。
算清了这三笔帐,规划布局和路径选择就一目了然。有三种模式值得探讨:
1.乡村中心社区+农场庄园。偏远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转移,大多数村庄常驻人口占比已8经低于40%,而且绝大多数是50以上中老年人,已经支撑不起日常生产生活服务,人情往来、红白公事等社交活动要到乡镇驻地,甚至青年在城里没有楼房都找不到媳妇,村庄已失去生活聚居地功能,只能作为农业生产场所。以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设计,一个户籍人口1000人、耕地1300亩的中等村,只需要10到30个家庭农场、承载50名左右劳动力就业,是一个天然的农场庄园。有特色农业或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可以发展成为观光旅游园。即便是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民居,农户也需要要搬迁出来,腾出房产发展康养、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而乡镇驻地因人口一般也不到1万人,交通不便,除非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很难发展起规模化企业,只能规划为乡村中心社区,承担生产生活服务和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职能,绝不可盲目冲动,不切实际地规划扩张规模。
2.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园区+农场庄园。交通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化水平较高、8万人左右的农业镇,有条件发展农村新六产,需要较多的专业服务合作社、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和较大规模的人才队伍岗位平台,应大力推动合村并居,适度扩展镇区规模,规划1个中心大社区、1~2个产业园区(现代农业、加工物流、科教文化、康养结合等)、2~3个田园社区(1000户职业农民),但也要严格控制规划规模。绝大多数村庄最终转化为农场庄园。
3.都市卫星城+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近郊乡镇规划要纳入城市群总体规划一并考虑,围绕发展城郊型农业和新经济业态,规划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新六产综合体。个人主张,这种模式应该作为主流推行。
4.其它模式。如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等模式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能想当然的盲目发展。
最后,诚挚地邀请各位专家到莒南县茶溪川田园综合体品茶论道,考察指导。谢谢大家。